名詞解釋
帕雷托圖(Pareto Chart),又稱柏拉圖。這個在品質領域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品質分析手法,起源於一名義大利的經濟學家,維爾弗雷多·帕雷托(Vilfredo Federico Damaso Pareto)的一篇文章。
當時他任職於瑞士的洛桑大學,發現一個很特殊,卻在很多實際範例都通用的現象,那就是「關鍵的少數,會影響大部分的結果」。更酷的是,這「關鍵的少數」大約佔總數的20%,被影響的結果,則大約佔有80%。
是不是很熟悉!?沒錯,這就是八二法則(又稱關鍵少數法則)的由來。
短短的故事,我想說的是另一個翻譯「柏拉圖」,應該純粹是因為古希臘學家柏拉圖,比義大利學家帕雷托的名氣大太多,當初使用翻譯輸入成中文被自動輸入成柏拉圖,覺得柏拉圖很順口,然後就順水推舟的用到現在。不然正確來說應該叫做柏拉圖圖,這樣才公平,是吧?
但不得不說我自己也是念「柏拉圖」念的好幾年才改過來,因為覺得品質手法可以跟希臘哲學大師扯上邊,感覺帥帥的。
在品質領域的運用方式
我們品質人員最常會在兩個方面使用到帕雷托圖,一是來自於品質管理人員,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的缺陷種類或是來源;或是來自於品質保證工程師,收到客戶的抱怨種類或是分析結果。
透過一次一次發生,我們把重要的項目紀錄下來,以我自己身為品質保證常碰到的客戶抱怨做比方。每一次發生客戶的抱怨,我會記錄的重要項目有:
發生時間
發生的年份和月份,可以觀察發生頻率。服務業的話,我會建議試試看額外紀錄發生是上午或是下午幾點。
客戶資訊
製造業的話,記錄客戶品牌;服務業的話,可以記錄客戶性別、大約年齡,或是你認為可以統計的資訊。
產品類別
如果有同質性高的產品,建議分成兩行紀錄,比如被動電子元件的電阻,我會先記錄這是晶片電阻類別,然後再紀錄完整的產品料號。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在之後的帕雷托圖收集資料。
客戶抱怨的簡短敘述
最好可以越短越好,或是也分兩行,第一行可以寫的很通用(外觀問題、包裝問題、功能問題),第二行再把問題寫的詳細一點。分開紀錄也是為了收集資料。
發生問題的站別
當問題開始分析,我們推敲或驗證出問題發生的地方,比如切割站別、電鍍站別。服務業也可以記下比如備料區、吧檯區。
這時候有事先紀錄產品生產的「流程圖」,或是服務的流程圖,就會顯得相當重要,因為你已經把作業的步驟先做過一次切點,這個在分析或是改善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有興趣了解可以參考文章最後方的延伸閱讀看看「流程圖」的說明。
發生問題的根本原因
同樣的,可以分成兩種紀錄方式:
人機料法環分類
非常簡單的列出這次問題的原因是發生在人員失誤、設備異常、材料異常、使用方法不對或不完整,或是環境造成的問題。
其他分類方式
有時候不需要分析的這麼詳細,也有可能不是我們的問題,可以記錄客戶使用不當、分析結果產品正常、製造過程的XX環節異常。
改善的方式
單純的紀錄使用,但這邊我通常不會拿去做帕雷托圖,所以會寫的比較詳細。
客訴結束的時間
某些公司會有這樣的規定,以前我們公司會設定的是抱怨的時間、收到抱怨產品的時間、分析報告提供的時間、客戶結案的時間。
真的什麼都適合套用帕雷托圖嗎?
從上面我在收集客戶抱怨的一些重要資訊中,假設我們有100個客戶抱怨,那我們就可以累積100個數據,對於統計就會有意義性,呈現出來的帕雷托圖也比較有價值。
但不是每一個統計出來的數字都有做帕雷托圖的必要性。直接從上面的幾個資訊挑一個來舉例,客戶資訊。
比如說我們經過半年,想統計看看過去半年哪個客戶抱怨最多,結果發現有80%的抱怨,來自於5家客戶,而剛好公司差不多就是25家客戶,看起來就是符合八二法則,太棒了,完全打中紅心。是這樣嗎?
但可能當我們進一步去詢問業務單位,才知道這五家最常抱怨的客戶,其中一個客戶是老闆兒子開的公司、另一個是公司的衣食父母、剩下的三個有兩個客戶購買量少,但知名度很高。總之都得罪不起、也牽扯到更多複雜的層面,這時候我會建議去統計可以控制的部分,比較實際。
如何做帕雷托圖(或是柏拉圖)?
同樣的用上面的客戶抱怨案例。假設我們在今天上半年剛好得到了100客戶的抱怨,想透過帕雷托圖來圖像呈現過去100件客戶抱怨的根本原因,藉此集中火力去改善。經過簡單的統計,我們得到客戶抱怨的根本原因如下:
從Windows software的Excel Spreadsheet,點選「插入」,點選「建議圖表」,就可以直接找到帕雷托圖(沒錯,Windows也叫它柏拉圖!)的推薦圖表。只要我們有好好的收集數據,經過簡單統計分類之後,10秒鐘就做好帕雷托圖嘍!
從上面的表格或是圖表,我們可以一目瞭然的看出主要問題,就是人員有問題,公司的人員有人不熟悉流程、有人工作交接時不完善、也有人員相處不合。這三個就佔所有根本原因的80%以上。
問題出在人員,我們就集中火力對付人員。這樣對了嗎?
想想製作帕雷托圖的目的
先不說為什麼人員常常出問題,這是我們根因分析常常會出現的死胡同結局。
但一次性的想解決人員問題,很容易會不了了之,要嘛下手太重反彈很大,要嘛下手太輕根本沒有用。如果真的想要因為帕雷托圖告訴你要對「人員」下手,而乖乖地去執行改善,至少我們需要先聚焦。
我們可以從發生抱怨的客戶資訊、產品類別、問題出現的是哪一個站別,先交叉篩選,看看有沒有同質性較高的部分。比方說我們發現A客戶抱怨最多在B種類的產品,然後根據分析結果,多數都在C站別發生問題。
問題變得開始聚焦,先去處理B產品的C站別,看看C站別的人員怎麼了,徹底的給他翻過來看一次,可以「順便」認真看看是不是流程本身有問題、人員排班的交接時間有沒有問題、工作分配合理性…確認人員問題的背後,有沒有其他問題需要改善。
解決的方法我們再分開討論,不過帕雷托圖的衷旨,就是希望我們聚焦把這些關鍵問題處理掉。
處理完那20%的關鍵問題,以後還需要帕雷托圖嗎?
做一個樂觀的假設,我們真的花了好一段時間嘗試解決關鍵的問題,雖然我們沒有辦法根除,但現在「人員不熟悉流程」、「交接問題」、「互相陷害」已經不是主要的問題兒童,同樣用半年的期間來看,客戶抱怨數量也減少了許多,從上一次的100件變成60件。
成功改善的關鍵少數問題後,請問我們還需要繼續收集資料,分析資訊,然後再製作帕雷托圖嗎?
找出關鍵問題去改善,可以舒緩問題帶來的影響,單純就客戶抱怨這件事情來說,少了40個抱怨,我們就可以有多一些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換一個角度,當我們再看這60件事情,我們可能會發現關鍵少數問題變成「流程不夠詳細」、「B產品的設備比較容易出問題」,那我們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跟人力去嘗試改善「第二次」帕雷托圖提供的結果。
然後透過減少客戶抱怨的數量,與第二次整理出來的關鍵少數問題,多出來的時間又可以再嘗試做下一次帕雷托圖,再次改善,然後在下一次,然後再改善。隨著你們一次一次的使用帕雷托圖,並嘗試解決管件少數問題,持續的改善,恭喜你,你已經把品質系統的一個核心精神帶入你的公司了!
延伸閱讀:
進入品質系統的敲門磚 - 【流程圖(Flow Chart)】簡單使用教學
【品質的心靈雞湯】— 整個組織的人全部換一輪新成員,這組織還是原本的組織嗎?產品的品質會因此改變嗎?
【最佳品質代表】— 日本超好吃連鎖烏龍麵「丸龜製麵」,無懈可擊的製作流程令人如癡如醉
【量測系統分析(MSA)的計數型分析】— KAPPA檢定,判定人員的檢驗能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