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人員在學校的科系
當時我在大學時期,從保險精算學士學位轉換到去攻讀工業系統工程碩士學位,就是因為在大學二年級碰到「作業研究」這門課程。我當時覺得怎麼可以有一門課程能像玩益智遊戲一樣,可以透過有限的條件去尋找最佳的解答。
但當時年紀輕輕不懂事,就只是一頭熱的想往「作業研究」這門領域持續發展,義無反顧的攻讀工業系統工程碩士。沒想到快畢業之前上網找工作,才發現單單想走「作業研究」這門路,在台灣當時的環境,實在窄之又窄,甚至在台灣對於工業工程最直接的職位就叫做工業工程師。這個工作在做什麼呢?多數是最佳化製造動線與流程、建立SOP、制定工時,提高工廠的生產稼動率。
直接進入工廠,雖然有其優點,但跟我的個人生涯規劃的想法一開始就有落差,在進一步進入工廠行業尋找工作之前想看看台灣有沒有工業工程的其他工作領域。以結論而言,我讀的學校系上網站的未來出路(Concentration)中,有下面幾個建議算是滿好的歸納:
數據分析:
需要程式編碼能力,也可以用很多工具輔助,是一個可見的未來明星產業,但個人興趣不大直接放棄。從我很快幫它劃下句點就知道我興趣真的不大,哈哈哈。
人因工程:
範圍很廣,比如把人的行為做分析並套用在未來的自動化,或是可以透過分析人在工作的行為,去最佳化這個人所需要設備形狀、高度等等。舉例來說,搬重物的作業人員,可以設計把流水線升高到腰部的高度,這樣作業人員就不用持續不斷的彎腰搬重物,增加工作上的風險。
作業研究:
我們舉個例子,比如一台貨車需要在最短的距離送完全部貨物。車內的空間有限,但工作當天有很多地點需要載貨跟卸貨,這時候就可以透過這些已經知道的條件(後車箱可容納貨物的體積、上下貨地點、各地點之間距離),計算出這一台貨車應該要怎麼行駛,才可以用最短的路線(順便幫公司省油)達到目的。
這個專業可以應用的領域從軍事部署最佳化、航空公司航線規畫最佳化、餐飲業材料運用最佳化等等,但是當時怎麼找在台灣都找不到。
生產&服務營運:
比方物流規劃、供應鏈、生產規劃、工廠內的品質部門,或是外包商管理。相較於業務與客服屬於第一線面對客戶的前鋒,生產營運或是服務營運屬於後勤支援,我隸屬於的品保或是品質就是歸納在公司營運部門下的品質部門,而不是工廠內的品質部門。
所以你可以說,我之後會進入品質部門,是刪去法得到的結果,只是運氣好,我從工作中發現外包商或是供應商管理的品保很符合我的個性,所以不只工作的算是順心,也得到很多受益良多的知識與經驗。
工程管理:
有技術能力,也有經營管理能力。但工業工程學系教學內容普遍以數據分析應用課程、製造管理課程、或是統計知識,真正的技術能力,像是機構工程、電子工程、電腦工程都需要自己去摸索。個人會覺得這個方向會比較像是工程界的企管,可能工作一段時間再進修會比較知道自己需要再學習的是什麼內容。
品質部門內的職務
品保工程師(Quality Assurance Engineer)屬於品質部門內的其中一個職務,但只要不熟悉品質部門的人,通常都會疑惑品保跟品管的差異。一個完整的品質部門,應該會有幾種不同的職務,我先很粗略說明三種品質人員:
品管工程師(Quality Control Engineer ,A.K.A. QC,或是品質管理)
偏向對內的品質人員,通常會在工廠內,負責執行從原材料進到工廠的入料檢驗內容,收集不良訊息,發生問題時候協助圍堵與隔離風險產品。是個實打實的工作。
品保工程師(Quality Assurance Engineer ,A.K.A. QA,或是品質保證)
偏向橋梁型的品質人員。隨著外商入駐台灣數量的增加,這也成為越來越熱門的職務,因為品保工程師可能會需要了解,甚至架設或是維護品質系統,比如ISO9001、IATF16949;或是推動工廠的持續改善,需要有Six Sigma或是Lean的概念;或是當客戶抱怨時,處理問題的人。也是因為這樣的多樣性,許多外商會需要品保工程師可以一口氣包辦所有供應鏈下面的供應商,因此這樣的品保工程師又多了一個功能,就是供應商品質管理。
品質工程師(Quality Engineer ,A.K.A. QE)
如果是在公司規模較小,或是公司政策是集中火力在研發設計,但還是會有人需要再新產品開發時參與討論、新產品認證完需要有人畫押、管理外包商、產品出問題要有人扛等等,除了工廠內的實際品質管理其他通通都碰,這時候就有了Quality Engineer,有點懶得跟再跟你分職務名稱,一種[品質有關都是你]這樣的含意。
當然,只要公司規模夠大,品質部門可以劃分的更細緻,從入料品質管理(IQC)、製成品質管理(IPQC)、最終品質管理(FQC)、出貨品質管理(OQC)、測試工程師(TE)、供應商品質工程師(SQE)... 或是還有更多品質相關的職位,只是我一直待的都是小規模的單位或是公司,目前除了上面介紹到的職務,還沒碰到過其他的品質職務內容。
身為品質人員,未來的規劃
不管你現在位於哪一個產業的品質部門,如果你是一位主管,風險會先低一點;但如果你掛名還是一位工程師,就可以先想想自己的未來規劃。
這話怎麼說呢?因為工程師還是以實際作業為主,為了滿足工作,我們會需要有正常的視力、足夠的體力與知識、堅持不懈的耐力、以及其他針對不同產業或是需求而需要的能力,但這些老天給你的優勢與後天學到的技能,都會隨著年齡逐漸降低,所以成為主管的好處,就是你可以保有過去工作的經驗,協助部門同仁一起處理問題。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品質人員的未來,我就來分享這些未來方向的優勢跟挑戰:
公司的營運部門主管
品質部門除了在工廠內,越來越多品質部門也會在辦公大樓的營運單位辦公室,原因就是因為外包的興起,或是外商在亞太地區設立辦公室,讓品質部門去管理供應商或是外包商。營運單位通常會有採購、生產規劃、營運部門項目管理人員(OPM)、品保等職務,不見得當PM的就比較適合爬到主管,品保也可能因為綜合原因成為營運部門的扛霸子。
能夠從品保成為營運部門主管是很令人驕傲的事情,因為這世界上就可以多一個有品質概念的人能操作公司的營運,這對於隱藏成品的降低是可以預期的。
公司的品質部門主管
很直覺的,從品質助理、技術員、工程師、資深工程師、然後當上小主管。但公司除非一直擴大或是有特殊事件,一個品質部門裡面擁有的主管數量通常都很固定,這會讓在裡面工作認真但無法成為主管的工程師,壓力隨著年資在增加。
成為品質部門的主管後,培養可以獨立作戰的士兵,讓他們有能力成為主管,也是生為主管之後要有的能力。如同美國著名管理學家Tom Peters說過:"Great leaders do not create followers, they create more leaders."
品質系統顧問老師
想去SGS、TUV國際品質管理顧問公司、或是台灣在地的管理顧問公司當受人尊敬的老師嗎?你可以研讀例如ISO9001、IATF16949、VDA等等品質系統條文,考取證照後毛遂自薦。
當品質顧問老師,我覺得最有趣的就是可以透過幾種常見的客戶需求,例如品質手法教學、或是品質系統稽核,順便看看各式各樣的行業,而且客戶需求始終存在,而你的教學技能會隨著時間與經驗累積而越來越強。雖然會隨客戶所在地址四處奔走,或是需要回覆過去的客戶不時發出的問題比較辛苦,但我覺得這是個很棒的職涯方向。
繼續當個工程師
當一個45歲的工程師不行嗎?55歲呢?我認為隨著外商入駐台灣的比例增加,這個可能性會越來越高。
在歐美國家很多的工程師甚至可以工作到65歲,我想就是因為企業都知道,有些人不適合實際動手做,但適合當主管;有些人作業能力很強,但就是不適合或是不喜歡當主管。因應這樣的個人特長,公司內薪水高底可能不是看職位,而是看職等,也就是一位經驗老到的工程師,薪資可能會比一位部門經理還要高。聽起來很心動,希望這在台灣會慢慢的遍地開花。
結語,到底推不推薦當品保工程師
以結論而言,想要靠工作賺大錢,不要當品保。
即便品質部門常見於各行各業的台商或是外商公司,品質部門雖然掛名工程師,實際上以平均薪資而言,會比機構工程師、電子工程師、電腦工程師等等其他的工程師低一階。可能原因是
品質在公司內,沒有實質的生產功能
品質部門出面,通常表示有壞事情發生了
公司有執行長、營運長、技術長、財務長,但很少有品質長
但品質對我而言,有點像是防止世界末日發生或是世界大戰爆發的情報單位,就像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我們到底做了什麼,但其實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之中,我們避免了可能會讓公司遇到重大危機的風險。
當然實際上不是每天都過得很誇張,但我們透過制定品質系統、建立Flow Chart以及標準作業流程、與研發人員討論出防呆的方法、以及有效的檢驗方式,一層一層的張網,就是為了讓我們的產品或是服務可以盡善盡美,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說品質人員的最高目標,就是消滅我們自己。但幸運或是不幸的是,品質職務的需求越來越多,這表示這我們總有工作可以發揮。
回到主題的最後,我個人滿喜歡供應商或是外包商管理的品保工程師,然後除了本身專業的需求之外,建議有興趣朝向品質領域的你,加強英文能力,因為供應商或是外包商管理的品保有許多是外商公司。除此之外,如果你在製造產業,盡量多學習製程;如果你在服務產業,多學習公司各個服務流程…喔還有,統計知識很重要。結合品質本身的知識、公司的製程或流程、英文、以及統計,我相信你會是一個好品保。
延伸閱讀:
【品質】是什麼?該如何解釋?這個常常被人使用的兩個字,我教你怎麼應用
目前的人工智慧,如ChatGPT,可以幫助品質提升的程度有多大?
製造產品時,什麼時候需要100%全檢?服務業也可以100%全檢嗎?
【標準作業程序(SOP)】— 如果說流程圖是進入品質領域的敲門磚,SOP就是讓品質變好的銅牆鐵壁
【FMEA(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 談DFMEA和PFMEA之前,先讓你知道FMEA是什麼,為什麼越來越被重視?
Takt Time vs. Cycle Time — 理解兩者的差異,以及如何使用來優化流程與品質控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