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1日星期四

【品質事件討論】— 當大家都在關注 ESG 或是碳權交易所,身為市民的我們可以同步做什麼?

前言 — 2D 問題敘述

最近看新聞,為了因應歐盟即將實施的邊境碳稅(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制度,台灣已經成立「碳權交易所」,等待《氣候變遷因應法》的子法通過之後,確定買賣方式和價格,就可以開始運作。

但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我們一般市民可以也買賣嗎?

「碳權交易所」主要是針對企業使用,依據企業對於碳權的需求不同,分成自願減量額度交易增量抵換交易,以及國際碳權買賣三種類型。

後面隨著各國國家政策的改變,許多已開發的先進國家減少的當地企業的碳排放,開發中國家則接續這個任務,但這時候聯合國提出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FCCC),1997年訂定了《京都議定書》,排碳因此變成全世界開發中或是以開發國家的必要議題。

但當我們越往下研究,會發現碳權(Carbon Credit)這個問題遠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比方說,隨著工業革命之後,碳排放急遽上升,但過去急於讓國家強大的密集生產所造成的環境破壞,就沒人特別去追究。

或是有些中國、南韓、印度、或是俄羅斯等國家的企業為了取得更多碳權,特別去生產或是刻意額外減量本來就用不到的設施或是比二氧化碳更增溫的「增溫氣體」,取得額外碳權再拿去賣,獲取暴利。

話題拉回來到台灣,當歐盟2005年初開始設定與執行碳權交易,台灣也於2023年後跟隨腳步,猜猜看我們除了成立碳權交易之外,台灣的排碳大戶有沒有跟隨聯合國的腳步走?

目前聯合國設定的是 2050 年要零碳排放, 2030 年設定是減半,但從2021年的調查結果,台灣十大排碳企業,包括中鋼、台塑、中油等等龍頭企業,沒有一間合格,這些企業的 2030 年減碳計畫也不到聯合國設定的一半。

也就是說,以這樣的路徑走,台灣在 2050 年不可能達到淨零排放。因為我們多數企業目前都傾向以買碳權來達到碳平衡,殊不知重點在於減碳,而不是碳平衡。碳平衡是減碳到最後的最後,比如減碳 90% 以後,才把最後的 10% 用買碳權來平衡。

我們再縮小範圍,到我們自己。

你知道,其實我們每個人每天也都在一直排放碳嗎?

市民的碳排放,大致上與當地均收入成正比。也就是說,收入越高的區域,大致上市民的碳排放就越多。但發電廠或是會大量排放碳的大型工業區,則是在均收入偏低的地方。

排碳其實不只是企業的責任,也是我們全體市民的責任。商業週刊在 2023 年 4 月公佈過《全台碳排城市大調查》,台灣的台北市民,平均每人碳排放是每年 2.9 公噸,全台最高。

這次我們就來自我檢討,看看我們應該怎麼做也能夠嘗試減碳。

【品質事件討論】— 當大家都在關注碳權交易所,身為市民的我們可以同步做什麼?-from 商周
資料擷取自商周報導


3D 防堵措施

最好的方法,還是由政府強力推動。不強求,但我們就寫下來。

中央政府不能只是嘴巴說說

我們政府需要要求各區域整合,然後公佈各縣市的碳排放量。下到上的整合,可以知道最完整的數據,也就容易知道各縣市的排碳主要來源為何。

中央不動作,地方政府就有一搭沒一搭,沒有數據,沒有資訊,就沒有可以討論的基礎,也就不用談下一步,一般市民也就根本不會知道這個議題。

先讓市民知道排碳是什麼,減碳是什麼

台灣目前碳排放有七成來自於能源製造或是工業排放,但因為這是已知問題,我們已經知道缺點,就比較容易著手。反而住宅區或是商業區域,因為缺乏自覺,可能反而更難減碳。

在中央與地方政府公佈數據與政策之前,政府也可以宣導我們日常的生活,那些動作會排放多少的碳,讓我們可以慢慢重視這個議題。


4D 原因分析

其實我們沒有減碳的最主要原因,平心而論,一個是我們對減碳沒有概念,一個則是覺得一個人的力量太小了,有我沒有好像沒什麼差別。

我覺得,想要真正的實行低碳生活,其實我們也可以借用企業使用的國際標準。

現在多數人聽過的「碳中和」,其實是「PAS 2060 碳中和實施標準」的三部曲:碳盤查、碳減量、碳中和的第三步驟。

碳盤查(Carbon Footprint Vertification)的意思,是利用 ISO 14064 或是 GHGP (Greenhouse Gas Protocal)的方法為公司內的活動計算碳排放量。舉凡採購、生產、運輸、甚至出勤等等直接或是間接地溫室氣體排放,都可以計算。

我們呢?我們就可以先列舉出自己家每個人日常的行為,比如開關燈、瓦斯爐、冷氣、電風扇、電視平均每週使用時間。外出使用的交通工具、外食的頻率等等,理論上就可以算出我們每個人,或是我們一家人大約的每週碳排放。

上網找過許久,但目前還是沒看到有公家單位提供家庭使用的碳盤查計算方法,經濟部工業局有委託「財團法人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製作一個計算器,但這還只是給中小企業的,有興趣可以先玩玩看:碳盤查計算器 。

文化大學大學學生也在 2016 年左右做過一個小網站,可以自己計算,滿有趣的,也可以試玩看看:低碳、樂玩、健康

上面的網站的碳排放計算資訊,來自於環保署,滿有公信力。這些簡易計算方式,是耗電費用 * 0.138 = 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為單位);自來水使用 * 0.193 = 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為單位);開車的油耗費用 * 0.08 = 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為單位),所以當我們把自家的帳單拿出來,基本上就可以計算。

比方說,家庭電費 1000 元,就相當於排放大約 138 公斤的二氧化碳。

比方說,家庭使用水 100 度,就相當於排放大約 19 公斤的二氧化碳。

比方說,開車消耗 3000 元的油,就相當於排放大約 240 公斤的二氧化碳。

從上面的計算結果,我們可以看看我們家庭的每月碳排放有沒有高於平均 650 公斤,也可以得知我們最大的碳排放是在用電、開車、還是用水等等。

但這只是我們直接跟間接的使用喔。如果你想要瞭借更多更多,比如說:我買一杯飲料會排放多少碳?我買一件衣服會排放多少碳?

一個是我們可以逐個上網查,也可以繼續從上方的中國文化大學同學的網站去玩「減碳計畫」,或是你如果很愛買衣服,可以從二手衣電商 ThredUp 的網站看看你買衣服的排碳量:

ThredUp:https://www.thredup.com/fashionfootprint/

現在減碳的議題越來越多人在討論,只要我們從網路上的關鍵字「XX (你在乎的行為,比如外食、購物、衣服等等關鍵字) 環保 減碳」這樣的關鍵字,都可以慢慢一個一個相加,計算出更全面的碳排放量,也可以知道我們目前排放最多的是那些行為,就可以對症下藥的去改善自己的行為。


5D 矯正措施

目前台灣的方式,大致上還是部分區域用電很多,但是成本是全民買單。就政治政策面,應該就是採用汙染者付費 + 使用者付費。誰排放廢氣誰需要付比較多的費用,誰使用電力較多,也應該要負責更多比例的電費。

就個人面而言,所謂「低碳生活」,就是偏向回歸簡易樸實的生活 + 購買物品前先做點功課。比如選擇在地的食物、不要浪費食物、購買產品前看有沒有環保標章、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定期檢查胎壓等等。其實我們以前認知的環保觀念,跟碳排放的減量,在許多方面都有相關性。從網路上面看到十幾年前就有人整理過不錯的資訊,很適合在這邊再次分享給大家:

在家裡 + 學校 + 室內 + 社區

(1)   購買電器時,選擇有環保標章或節能標章的產品。

(2)   冰箱的溫度設定在1- 3℃,冷凍室則設為 -18℃。

(3)   用涼蓬、木製百葉窗或其他設計為窗戶加蔭。

(4)   改善頂樓隔熱和通風,可以有效降溫。

(5)   確實做好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及廚餘回收等工作。

(6)   冷氣機的溫度設定在26-28oC最好,因為每調高溫度設定值1oC,約可節省冷氣用電6%

(7)   養成隨手關燈的習慣,不浪費電。

(8)   種植樹木綠美化等。

(9)   加強減量教育宣導,同學動腦互相觀摩學習。

(10)   主動傳達減少溫室氣體的行動資訊給社區成員。

(11)   規劃節約能源與資源回收再利用計劃。

(12)   利用社區總體營造力量,改善社區廢棄畸零地髒亂,並盡可能植樹綠化。

在交通上

(1) 居住接近工作、學校、和活動地點,就會減低交通需求;或尋求便於與大眾運輸工具接駁的地點。

(2) 步行、騎自行車及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上學。

(3) 購買低耗能量車,可減少耗油量達 10%

(4) 與同事、鄰居、或同學一起建立汽車共乘制度,替代自行開車。 

逛街購物時

(1)加入「綠色購買」、「綠色消費」的行列。

(2)購買綠色產品,即在製造時採用再生材料之物品,如:紙、膠水、螢光筆和原子筆等。

(3)自備購物袋,減少紙、塑膠袋的使用。


結語

根據《自然通訊》報導,如果不改善減少碳排放,許多極冷地區會逐漸以降雨,來取代降雪。2021年8月格陵蘭就發生有史以來第一次冰蓋(Ice Cap)上降雨。

如果繼續不改善碳排放的減少,到了2060 年北極的秋天可能就會以降雨為主。即便美國太空總署 NASA 反駁,但我相信沒有人會想要等到 2060 年看看結果如何再動作。

謝謝你這次看到這一篇看到了最後,也希望你看完之後,願意多為這個議題再研究一下,好好為我們唯一的地球多一些照顧。


延伸閱讀:

【品質事件討論】— 海挖礦(Deep Sea Mining)的不可逆風險|我們應該要盲目追求營利,而肆虐海洋嗎?

【品質事件討論】— 用一條USB線就可以偷走你的車?KIAHyundai 在美國大量失竊的事件

【品質事件討論】— 丸龜製麵新上市的限時產品「搖搖烏龍麵」裡面有活跳跳的青蛙!是誰放牠進去的?

【品質事件討論】— 台灣的新北市幼兒園餵藥案,如果是一間公司的品質問題,我們該如何處理?

【品質事件討論】- 2018F1 澳洲大獎賽的HAAS螺絲亂牙事件

【品質事件討論】福斯集團環境報告造假事件 - 毀滅性的品質事件,對企業是福還是禍?

【最佳品質代表】美國連鎖墨西哥餐廳 Chipotle

【最佳品質代表】— 日本超好吃連鎖烏龍麵「丸龜製麵」,無懈可擊的製作流程令人如癡如醉

【品質心靈雞湯】— 如何了解品質?對於各行各業都十分通用的基礎品質入門觀念

【品質心靈雞湯】— 偶爾一個超棒的品質,跟總是普普通通的品質,哪個比較好呢?



沒有留言:

About

Pages -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