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4日星期五

【Traceability 可追溯性】— 想管好你們家的產品品質?先做好生產紀錄表吧!


名詞解釋

追溯的概念,常常用於供應鏈或是物流產業,透過終端商品(比如一台電視或是一包蒜頭)上的流水號編碼或是產銷履歷,我們就能順藤摸瓜的取得上一層(比如何時生產或是農產地)供應者的資訊。

如果上一層供應者也在自家公司的「追溯性」做了足夠的功課,那我們透過這位供應者,就能再往回推,看到終端產品的前兩層供應鏈資訊。

終端產品越複雜,上游供應鏈的追溯性就可以越複雜,而一路往回順藤摸瓜的難易度高低,就可以說是「可追溯性的完整度高低


可追溯性,能讓我們知道潛在災害的範圍

想像一下,我們家是生產手機的公司。

有一天,有一個消費者跑到我們的服務中心,抱怨在正常使用下,產品無法開機。

我們將這一台手機拿回維修中心修理,維修人員發現電路板上面有一個大顆被動電子元件有燒毀痕跡。經過電子元件的更換,手機看起來沒問題,功能測試正常、電壓輸出穩定,就還給消費者。維修紀錄因此記下手機型號、這台手機的流水編號、維修時間、問題原因等等資訊。

但維修中心沒有主動往回報,而是當成單一個案處理就結案。

過了幾天,又有一個消費者,跑到其他的服務中心抱怨同樣問題,維修部門也用同樣手法修好了手機。這事件同樣被當成個案處理。

到了當月月底的某場公司內部會議前,維修主管在整理報告資料時才赫然發現,這個月有 8 個同樣的問題都發生在同一顆被動電子元件。

該問題被上呈到公司品質部門,品質部門回溯,確認這 8 台手機的流水編號,追溯到的是同一家被動電子元件公司,不幸的是,還是同一批生產的元件。

品質部門將維修中心的元件送去該元件供應商分析,結果是元件有瑕疵,但需要使用一段時間才可以將問題暴露。

經過幾番折騰,最後公司決定回收有使用到這一批生產的元件,一台手機用一顆,公司買了 10萬台,一共預計要回收將近 10 萬台手機做維修。

與此同時,這間元件供應商也知道自己在這一批其實生產了 100萬顆,所以除了 10 萬出給手機公司,供應商也透過出貨紀錄知道其他可能受影響的客戶,主動向這些客戶說明問題,並嘗試回收同批生產的另外 90 萬顆。


延伸檢討:上述案例能否做的更好?

第一層的追溯性能否更有效率回饋類似案件?

如果我們維修部門的紀錄系統夠強大,是希望能被主動告知其他維修中心也有類似問題,越早被發現有共通問題,我們就能越早著手處理。

如果沒有所謂的軟體去輔助,至少希望各維修部門的資訊同步可以頻率再提高,比方一週一次,而非一個月一次。

維修人員的主動性

如果沒有一個軟體去管理維修紀錄,各服務中心同步的頻率無法再提高…嘗試提高維修人員的認知。

比方說,當維修人員發現不正常的失效模式,比如平常看似無害的位置出問題,他們是否可以主動的把問題就直接呈報上去,把有問題的元件拿給公司品質去分析?

不論問題的大小,兇手有沒有被保留,而且被分析?

如果我們的產能沒有大到可以做比較有系統性的處理,那至少維修人員可以將每一次有發生問題的元件都妥善保存,至少未來有需要可以提供給別人做分析。

電子元件供應商的分析速度夠快嗎?風險評估足夠嗎?

如果供應商可以快速提供分析結果,我們會希望得到具體的永久性改善措施,以及實施的時間,才可以知道我們從何時開始可以設一個監控點,看看實際上問題有沒有消除。

如果問題沒有即刻解決,現在的問題要如何才能復現?有多有嚴重?

這些我們會希望供應商可以盡快提供,與此同時,我們自己也需要評估,如果不良率夠低,不會造成傷害的前提下,我們花大費用有需要全面回收嗎?


可追溯性對於品質的重要性

「可追溯性」對於品質而言是一個很有用的指標。而這個指標很直觀,幾乎是一翻兩瞪眼。

所謂一翻兩瞪眼,對我目前碰到的公司,有在做的,通常都做的不差;沒有這方面概念的公司,沒有就是沒有,或是做了幾乎等於沒做。

我個人會用到追溯性的時機,通常就是問題很單一,我們想嘗試找出不尋常地地方;或是發現問題很發散,需要從追溯性的比較,嘗試找出發散問題的共通點。

什麼是我喜歡看到的可追溯性資訊呢?簡單來說,就是紀錄表


紀錄表的重要性

其實不只生產紀錄表,維修紀錄表、機台運作紀錄表、人員工作時程紀錄表等等都很重要。紀錄表就是一個日誌,當我們從不同日誌中閱讀,就可以拼湊出當時時空環境可能有發生的不尋常事件,然後再想辦法消除它。

從上面的電子元件案例繼續說吧。

元件供應商得知手機客戶的不良敘述:

「我們從不同的終端客戶手中,一共取得 8 台有問題的手機,最後發現問題都源自於同一顆電子元件。元件表面有燒毀痕跡。

    異常元件生產批次: 2401 (供應商編碼,表示是 2024 年第 1 週製作的) 

    不良率: 8 / 100,000 = 0.008%」

元件供應商的品質部門一開始覺得 80ppm 的不良率,看起來還不算太差,但還是認真地著手分析。

從產品分析,看到元件是側邊有裂痕爆開,不像是客戶說的燒毀。

調閱了這顆元件的生產紀錄表,該確認的項目都有確認,抽樣也有執行。

調閱了這顆元件的抽樣檢驗紀錄,結果顯示都在正常範圍。

調閱了側邊製程的機台,機台每日檢查紀錄機台維修紀錄表都正常。

與此同時,不良產品分析的進度發現,產品內側的銅線有一段沒有絕緣漆,而正常的銅線應該從頭到尾都會有一層絕緣漆。從生產紀錄得知我們使用的是 GA2306 批次的銅線。

調閱入料區的銅線檢驗紀錄,發現當初入料 50 捲銅線,抽測檢驗 15 捲,但這捲 GA2306 沒有被檢測到。從庫房發現,幸運的是從 2401 生產後,這沒用完的一捲還在庫房,也沒再被使用。

然後從這一捲餘料銅線拉出 50 公尺加長檢驗,真的發現有未上漆的區域。

將有未上漆的銅線做成幾顆電子元件,用客戶使用的條件再加上一點老化測試,成功復現的問題。

根因發現了,後面就是銅線供應商的調查,以及我們以後入料的抽查方式等等改善。


結語

對於不良分析,我們通常看到的是屍體,紀錄表像是犯案現場的一部分,我們可以透過這些回溯資料的抽絲剝繭,嘗試發現可能原因。

最終原因可能無法從紀錄表確認,但紀錄表至少可以幫我們抓出受災範圍

當然,我個人希望永遠不會使用到「追溯」這個功能,那表示我們已經沒有問題發生,也沒有需要再改善的地方。可能嗎?那到時候品質部門就自己解散了。

實際上,問題總是會發生,我們也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因此能夠建立一個妥善的可追溯性,能讓我們在需要幫忙時,更有效率的給我們有用的資料作使用。


延伸閱讀:

【品質管理系統】—  ISO90012015 7.1.5 章「監督及量測資源」,我們用白話文來聊「產品追溯性」,以及它的使用方式

【稽核三部曲:第二者稽核】— 又稱供應商稽核。供應商稽核在做什麼?該怎麼執行呢?

【流程圖(Flow Chart+ 標準作業程序(SOP)】— 拿鍵善良房的究極甜點「黑糖葛切」當範例

DFMEA(設計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 五大核心工具的FMEA應用在設計階段,也可以應用在製造業以外的產業嗎?

PFMEA(過程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 從頭到尾解析PFMEA,避免生產過程有失效發生

【最佳品質代表】— 迪士尼樂園 Disneyland,或是更大的 華特迪士尼世界 Walt Disney World,它的神奇魔力在哪裡?

【品質事件討論】— 深海挖礦(Deep Sea Mining)的不可逆風險|我們應該要盲目追求營利,而肆虐海洋嗎?

【品質事件討論】— 當大家都在關注碳權交易所,身為市民的我們可以同步做什麼?

Approval Sheet 承認書】樣品承認書、產品承認書、零件承認書,它們的目的是什麼呢?給你一個常見範例


沒有留言:

About

Pages - Menu